时间:2023/12/2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鳌江鱼港:往昔“渔市”记忆--漫谈鳌江人与“鱼”情节及八角亭渔市的岁月变迁文:光明人家-04-14在中国古老的《山海经》中记载:“瓯居海中”。早在远古时期,浙江省温州市鳌江沿海一带还处于岐海水泽地带。居住在鳌江先民们很早就在这里进行渔猎活动,后来逐步发展为农耕。经过千百年的开发耕作,逐渐形成了富庶丰饶一方的“良田沃土”,成为浙南闽北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鳌江地方依江襟海,海岸线绵长。作为浙江八大水系之一的鳌江入海口不远处就是浙江省十大渔场之一“南麂渔场”,可以说,历史上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为鳌江带来了丰厚的财富,而渔业曾经是推动鳌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可是上世纪的分县原因及一些政策因素及地方“人”的关系,鳌江作为一个沿海渔港却遗憾地失去了“渔市”这个“金饭碗”,海鲜渔货的进货渠道却要到地处山区的邻县县城去“购买”,这真是叫所有的鳌江人民“扼腕兴叹”、“惭愧”而痛苦不已!!!记忆中的鳌江渔市往昔“走开嘞,走开荷,走开嘞,灰夹笼”的吆喊声中,只见一群挑担提桶挈篮,满身涂泥,散发海腥味、油味,匆忙赶路的渔民们,大踏步直奔鳌江八角亭菜场口而去,还未等担子放下,被边上早已等候鱼货的人们团团围上了。他们抢摊位、争地盘,挑货、看货、验货,讨价还价,叫买、吆喊、喝斥、唱价声,象是一锅咋开了的粥,沸腾着。这些二三十多年前这一幕幕情景在老鳌江人眼里是最熟悉不过了,它每天都会在不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这儿人们也见多不怪了。在民国与解放初期,由于过去交通落后不发达,鳌江南北两岸的人外出大多渡江先到鳌江镇,特别是江南一带人民,然后乘坐内河轮去平阳、瑞安,转道温州去上海,以至全国其他的地方,或搭乘大货船直接出江下海,四海经商;外来的人、货物也大多从外江、内河各埠头上岸,再分散运往各地。南来北往,走东闯西的人选择出外江进内河最近的交叉点作为他们中途歇脚点(老年人称路亭),于是就有了鳌江八角亭。而歇的人多了,八角亭慢慢逐渐成了鳌江上下鱼货的中心集散点,这里市场应运而生,有了鱼行、鱼市,鳌江商贸业逐渐繁荣。过去鳌江两岸都以浅海定置张网的舮艚作业为主,后鳌江因渔人聚集成市,故又有“舻艚头”之俗名。在清代平阳诗人鲍台(-)《一粟轩诗文集》的《募修海神庙序》一文中也提到鳌江,那时称古鳌头。“昆岭以南,横江之滨,为古鳌头的。旧分上、中、下三埠,于中埠建海神庙一、圣姥宫一,居民估客,以时祷赛其中。庙貌巍峨,宫舆之垺,层栾浮柱,翎翔榱翚,粲与云齐,洵钜观也,今则渐圮矣。加以飓风震荡,垣毁桷摧,乡之人恐其遂坠坏也,将募而修葺之。……今鳌头烟火万家,舟车幅辏,外界大洋,拍天无岸,而蟹舍渔村,安堵无恙,官艚海舶,日蹴波蹈坎,出入澒洞而无虞者,惟神是恃。……吾知横江百里之内,必将有好善乐施,起而勷斯役者。”“古鳌头……旧分上中下三埠……”,三个埠大体指以沿江以货物交易来分段,鳌江本地人至今还在沿用。上埠粮食、煤、盐、油、布、等生活日用品码头为主(现第三码头以上);中埠是鳌江水产交易鱼行、商号最集中之处,有北港埠、灵溪埠、永记码头、南几下山码头,老菜场等;胜利亭至八角亭为界,以下(东)统称下埠,有副食品、蔬菜果品等公司加工厂、水产公司、航运公司、船舶修理厂及南门街一带,主要鱼码头、水产品、食品加工为主。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老平阳沿海海洋资源及海陆(渔)水产品较为丰富,当时的鳌江地方完全可称得上是“鱼米之乡”。但由于当时鳌江交通条件的不发达,除了公路与水运外,人们对在本地鲜销多余的水产品储藏加工的方法只能是“一把刀,一把盐,一张笪”(盐腌、晒鲞)的简单的加工处理办法。老平阳地处温亚热带,四季分明,春未夏初梅雨时节,适逢水产品旺季时,这里鳌江港口埠头进鱼行的各种水产品可用堆积如山来形容,保存不了,变质的只能加工鱼粉或倒掉。“五月烂,尾尾星,倒草坦”,鳌江岸边滩涂草丛中到处都是渔民丢弃变质的鱼货,在江边的南风中夹杂着薰人腥臭味,绿草地瞬间成了苍蝇、老鼠的天下。为了让辛苦劳动的收获不白白流走,日久天长聪明好学的鳌江渔民们掌握了高超的水产品加工手艺,将水产品分门别类进行腌、晒、烘、焙、薰、卤后销往了各地,让外地的人也尝到了鳌江的鱼鲜。“开一趟,晒一风,卖一潮”,大渔船带盐(后来可带冰了)出海,边捕边加工,归港时,水货、干货一起上。码头交易市场相应设立了水货、干货、大货、小货行,渔民可按行卖货,口袋里收益也增加了。鳌江人有句老话“宁可三日不食肉,不能一日无新腥鲜”、“潮涨吃鲜,潮落点盐”,““一个潮水,一个鲜”,这在鳌江江口外作业的小渔船,捕大弃小,适可而止。潮落出海,潮涨归。第一个潮头汹涌进鳌江港,众多“小马舻”随浪冲滩,急速争先登岸,赶往市场,也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鳌江八角亭渔市小吃早在清末民初鳌江八角亭鱼市就已有了一定的市场规模,西上老菜场及杨殿前,东下南门街与陡门头,北通胜利亭(鳌江北岸现鳌江轮渡码头,现拆迁为瓯南大桥),南连接河头(原内河开往平阳坡南轮船埠头)。不知道有多少南来北往的人们,他们在这里带走了鳌江的特产“鱼货”,同时也留下了各地人们的文化、习俗、生活理念、经商之道之足迹与事迹。八角亭的小吃是特别值得一提。大渔虾蛄,石砰蛎沟,中墩炊虾,金乡七星油(酱油),炎亭江蟹,巴曹血蚶,芦浦猷蠓、白沙虾虮,新美洲白银瓜;矾山明矾;马站细白盐,四季柚;灵溪蕃薯粉(以上今属苍南),东门垟蜻子,墨城泥螺,西湾银蜻(小荚蛏);下山(南几岛)红肚丁香,开膛天鱼,花花沙蛤,墨绿辣螺,穿长裤的龟脚,灰灰曲嘴(藤壶),黑黑乌钩(厚壳贻贝);水头红米曲,细粉干,文旦柚;山门鲜索面,圆圆长毛芋;昆阳米面(粉);瑞安(马屿)甜甘蔗;温州香菜干;五板桥酸咸菜,八月蜇鱼(海蜇),红白鱼生蛎勾咸,黑丝丝菜头蔫,大头的白河虾……各种各样只要你能说得出想得到的,应得尽有。逢年过节办酒宴,老平阳县四里八乡南北两港的人们都要到此购物。人夹(挤)人,人推人,人抬人,你用不着走,只能随人浪前行,那壮观的情景犹如鳌江的潮水一般,鳌江人嬉笑称这是“打人浪”。当时八角亭真可谓是龙泉风水宝地,你若在此拥有一间店铺的话,呵呵,那么下半辈子“脚烂”也有得吃呀。如今,鳌江鱼市的繁华已成了过去,八角亭已无亭可寻,但它的名字已经深深烙印在每一个老鳌江人的脑海。而这里的人们与鱼情结深深,沉积了浓厚的“渔文化”。鳌江人的一生离不开鱼,鱼和人息息相关。历史上鳌江曾为鱼为生,以鱼而繁忙,更是因鱼而繁荣。是个纯正的渔港渔乡,这里原是个有美誉而号称“瓯闽小上海”“中国古鳌頭”名传大江南北,扬名海内外。如今,瓯南闽北最大的海鲜市场在地处山区邻县县城,所有的鳌江人们深感失落,风光不再,但这一切却已经不堪回首,鳌江的金饭碗丢了,谁之过?谁之误?谁之错?我们不得而知,而历史时光的前进脚步匆匆忙忙略过,留给这里人们的只有往昔的记忆……--------------------------------------------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冀ICP备20001171号-12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