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楚门的世界》看“拟态环境” 世界是这个样子, 是因为他们说世界就是这个样子。 如果你不相信世界是这个样子。 你想去发现,你想去改变。 他们会告诉你,世界就是这个样子。 你不甘心,跑去发现,跑去改变, 却只能发现画板上的天空栩栩如生。 电影《楚门的世界》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除了你自己,你身边的一切都是虚假的,你的家人、朋友全都是演员,你的生活被人操纵,而你本人对此一无所知,你会作何反应。这样的故事听上去十分离奇,但却在《楚门的世界》中一幕幕上演。 影片主人公楚门不知道他一直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摄影棚中,他身边是一群训练有素的职业演员和被规范了的临时演员,有架数字摄像机对着他,每天24小时无间断得记录他的一切。生活中的异样让楚门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他开始怀疑他所生活的世界的真实性,想办法逃脱束缚却屡遭失败。经过一番抗争,楚门终于逃离了虚拟空间,回到了真实的世界。 楚门的世界是“拟态”的。影片以讽刺的手法向人们展示被媒体渗透和操纵的世界。不论是主人公楚门,还是“楚门秀”的观众,再延申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难以避免地置身于传媒创造的拟态环境中。 拟态环境最早由美国政论家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拟态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也就是说,这个环境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真实环境,而是被人为改造的、按照改造者意图展现的主观环境,因此,它也被称为“似而非环境”。 媒介通过拟态环境所产生的对人的控制力在《楚门的世界》中被放大到极致,电影中的制片人克里斯托弗将一切都设计得近乎完美,把楚门控制在他所创造的桃源岛上。为了防止楚门逃离桃园岛,楚门自懂事起,就被困于媒介的策划之中。楚门想要探索地球,却被老师告知地球已经被探索完了,没什么好探索的了;楚门想要出发去斐济,却被告知桃园岛才是世界上最宜居的地方;他想要出海,却被节目组安排“害死”了父亲;他想要坐飞机,身边墙壁上却张贴着暗示坐飞机很危险的海报。 诸如此类的传播措施我想在楚门的生活中远不止这些。这些持续不断的传播措施带来的控制效果使得真实与虚拟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种效果作用于人,长此以往,人会将媒介创造的拟态环境误认为客观世界,并将其主观思想建立在拟态环境所创造的世界上,从而制约了人的行为。片中制片人克里斯托弗通过拟态环境创造了一个完美无缺、不能逃离的桃源岛,楚门的自由和个体性完全被媒介操控,甚至去主动迎合媒介,因此在出现重大变故之前,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周遭的环境是虚拟的,这种“拟态”的现实在楚门的认知体系中就是客观现实。 但媒介所创造的拟态环境终究只是“象征性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因此或多或少会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而这种偏离不断累积,最终促使楚门去发现生活的真相。死而复生的父亲,串频的汽车频道,虚假的电梯,真爱的告诫,妻子莫名其妙的广告,汽车无法出发却一脸木然的乘客,不断地冲击着楚门已有的世界观念,一系列偏差激起了楚门对真相的渴望,最后他如愿以偿的离开,走向自由。 《楚门的世界》虽然是一个被夸张艺术化的个人事件,一个较为极端的拟态环境,但它所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真实缩影。对比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是否也在无形中被人安排着,操控着?我们所看见的,是否是真实,又或者我们对此早已麻木?真人秀、直播兴起,大数据推荐,莫名流行的潮流,众说纷纭的言论,在屏幕前的我们会不会是另一个毫无察觉的楚门呢? 1 END 1 文字 王深昌 排版 刘小新 校对 齐思源 主编 李诗阳 指导老师 马二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